暗网约车:当订单成了“二手货”,你还敢上车吗?

赵强,深圳的一名网约车司机,原本以为自己只要努力工作,每天跑十几个小时,就能养家糊口。但最近,赵强的烦恼越来越多。前几天,他接了一笔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到市区的长途拼车订单。乘客支付了84.34元,可赵强到手的只有61.12元。这其中的23.22元究竟去哪了?这个问题像块大石头压在赵强心头。

这并不是个案,很多司机都反映,他们的订单也神秘“缩水”了。赵强怀疑,这些订单被平台偷偷转卖给了其他平台,而这些平台层层抽成,让司机的收入一路缩水。

转单背后的黑暗交易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网约车聚合平台的出现似乎是顺应潮流的发展。然而,这些平台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层层转卖订单、司机收入缩水的黑暗交易。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网约车平台正在把订单当作商品,层层转卖,赚取佣金。司机们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却被这些平台无情地抽成,导致他们的实际收入与乘客支付的费用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司机的利益,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阴阳账单:司机的收入去哪了?

“乘客支付了98.11元,而我只收到52.17元。”——这是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会长顾大松晒出的一组订单。差额几乎是司机实际收入的一半,这其中的猫腻不言自明。

阴阳账单成了许多网约车司机的噩梦。他们无法理解,为何辛辛苦苦跑来的订单,自己到手的收入却远远低于乘客的实际支付金额。平台通过层层转卖订单,不断抽成,甚至超过了30%的行业抽佣红线。有些订单的抽佣比例甚至高达50%,这样的剥削行为让司机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聚合平台的崛起:订单转卖的幕后黑手

随着网约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聚合平台应运而生。它们本身并不拥有车辆和司机,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乘客与驾驶员资源进行匹配,提供出行服务。看似便利的服务背后,却隐藏着层层转单的交易。

数据显示,今年6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共收到订单信息9.71亿单,其中聚合平台完成2.48亿单,占比超25%。这样的市场份额说明了聚合平台的巨大影响力。然而,这种影响力也意味着更多的订单被转手,多次抽成,司机的收入自然被削减

司乘权益受损:多重隐患下的网约车市场

订单转卖带来的不仅仅是司机收入的减少,还伴随着司乘双方权益的严重受损。

  • 司机收入缩水:层层转单导致司机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生计。这种不合理的劳动强度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
  • 乘客的知情权被剥夺:乘客通过聚合平台叫车,但最后接单的却是没有资质的司机,这让乘客的出行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在北京跑网约车的徐师傅表示:“同样的流水收入,以前只需跑10个小时,现在可能要跑13个小时。” 这不仅影响了司机的生活质量,也让司乘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法律视角:转单的法律边界与争议

在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熊超看来,转卖订单的行为,属于将合同履行的义务转交他人完成,如果未能充分告知,有侵犯乘客知情权之嫌。乘客有权知道是谁在为他们提供服务,平台如果没有告知就转单,显然违反了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转单后,一旦发生打车费用等纠纷或者安全问题,聚合平台、接单平台与实际承运方之间责任的界定也会变得更复杂。乘客与司机之间的矛盾可能会因此升级,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监管的呼声: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的双重保障

针对转单导致的种种问题,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加强对网约车聚合平台的监管,规范平台抽成比例,确保司机获得合理的收入。

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例如浙江宁波市要求平台禁止转卖订单、违规抽取佣金,保障司机的权益。而广州市也召开了网约车行业聚合平台工作会议,要求平台依法依规经营,禁止订单转卖,合理设定抽成比例。

广西柳州更是出台了“一车一平台”的政策,从源头上遏制订单转卖现象,保障司机收入,促进网约车市场的良性竞争。

结语:如何维护司乘双方的合法权益?

网约车行业的发展,本应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与高效,但层层转单、抽成的行为却让这一行业蒙上了阴影。作为消费者和劳动者的我们,都有责任和权利去监督和呼吁行业的透明与公平。

司机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维权,而乘客也要更加关注自己的权益,在选择出行平台时更加谨慎。只有在司乘双方共同努力下,网约车行业才能走向真正的健康发展。

本文由作者 王大神 原创发布于 大神网的AI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王大神

原文出处:暗网约车:当订单成了“二手货”,你还敢上车吗?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8月9日
下一篇 2024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