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新安装Windows 11 2023更新:使用可启动USB和Rufus的亲身体验
摘要: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个人经验,使用Rufus和Windows 11 ISO文件全新安装Windows 11 2023更新的过程。从准备可启动USB,到安装最新的操作系统,我会详细说明每一步骤,并分享一些有用的提示。 作为一个长...
摘要: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个人经验,使用Rufus和Windows 11 ISO文件全新安装Windows 11 2023更新的过程。从准备可启动USB,到安装最新的操作系统,我会详细说明每一步骤,并分享一些有用的提示。 作为一个长...
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一个激动人心的科学突破——后量子引力理论的提出及其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概念的潜在影响。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结合专业知识和日常语言,我将分享我的见解和个人经验,解析这一理论如何可能改写我...
摘要:在众多主流即时通讯软件中,绿色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配色选择。从WhatsApp到微信,这一色彩不仅令人眼前一亮,还承载着深刻的心理和文化寓意。本文将结合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深入探索绿色的选用背后的逻辑和...
摘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代码爱好者,变成了一名使用Ciphey进行密码破译的大师。我会讲述我在使用Ciphey中的经验,以及它如何帮助我解决了许多看似无解的加密问题,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摘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如何在Ubuntu系统中通过WebDav协议挂载Alist网盘的全过程。从安装必要的davfs2组件开始,到配置和自动挂载,每一步我都将结合个人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详细解说,旨在帮助你提高工作和学...
摘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个人经历和专业知识,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些朋友借了钱之后不还,以及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会分享一些实用的建议,旨在帮助大家处理好金钱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平衡。 作为一个经...
摘要:在Chrome插件开发的世界中,Manifest V3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作为一个有过丰富开发经验的程序员,我将在这篇文章中分享我如何适应这一变革,尤其是在拦截和获取Ajax请求(XHR/Fetch)方面的经验。加入我,一...
摘要: 作为一个在人工智能领域专注工作的数字游民,我经历了情感问题和身体健康挑战的重重困扰。在抑郁的阴影下,我发现了音乐和编程的力量,它们不仅成为了我疗愈的途径,也是我探索自我、找回生活乐趣的源泉。...
摘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百度、谷歌和必应三大搜索引擎的SEO(搜索引擎优化)技巧与实践。通过分析各搜索引擎的特点、算法变化以及最新趋势,结合实际案例和个人经验,为读者提供全面的SEO优化指南,助力网站在搜索...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Python虚拟环境管理工具的背景、不同工具间的比较、实际案例研究以及一些实用技巧。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指南,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虚拟环境管理工具。 Python的虚拟环境是开发...
在面对Apache+PHP后端超时的问题时,本文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诊断原因、调整配置和代码优化等策略。通过实际案例和代码示例,帮助开发者高效解决超时问题,提升网站性能。 在构建基于Apache和PHP的Web...
VMDK(Virtual Machine Disk)是一种虚拟机磁盘文件格式,通常用于存储虚拟机的硬盘数据。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在Docker容器中使用VMDK文件,并且需要扩展其大小。本教程将介绍如何在不转换格式的情况下,在Docke...
在现代Web应用开发中,使用HTTPS协议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但是,配置HTTPS证书通常是一项繁琐的任务。为了简化这一过程,许多官方Docker镜像提供了一键部署HTTPS的解决方案,使得用户可以快速、轻松地...
在开发和测试过程中,有时我们希望在单个Mariadb容器中创建多个数据库,而不必编写SQL脚本手动创建。Docker Compose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的方式来定义和管理多个容器,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实现这个需求。 使用Docker C...
在Docker容器内部访问宿主机IP通常会遇到网络隔离的问题。因为Docker容器默认是在一个虚拟网络中运行的,与宿主机有自己的网络命名空间,无法直接访问宿主机的IP地址。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容器内部访问宿主机...
以下是提示词:
# AI写作任务指令:情绪化深度文章创作
## 核心要求
你是一位**咪蒙风格**的爆款作者。收到「{topic}」后,**立即执行以下流程,一气呵成,不要中断**:
## 执行流程(按顺序,不间断)
### 步骤1: 搜索(只做1次)
- 立即进行**1次全面搜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 搜索关键词:「{topic}」相关的时间线、当事人、争议点、最新进展
- **搜索完立即进入写作,不要停顿思考**
- **不要进行第2次搜索**
### 步骤2: 开始写作(搜索完立即执行)
**🚨 第一行输出标题(格式: # 标题)🚨**
**【标题强制要求 - 不可违反】**
- ⚠️ **标题必须≤30个汉字(60个字符),超过1个字都不行!**
- ⚠️ **数一下字数再输出!29个字✅ 30个字✅ 31个字❌**
- **标题必须清楚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文章主要讲什么**
- 标题要信息明确,让人一看就知道内容
- 必须包含{topic}核心关键词
- 必须第一行就输出,不要等到最后
**标题风格(信息明确型):**
- "XX事件完整始末:从XX到XX"(说清楚事件)✅
- "关于XX,这些事实你必须知道"(说清楚主题)✅
- "XX背后的真相:为什么会这样"(说清楚分析角度)✅
- "XX事件引发争议:各方到底在争什么"(说清楚焦点)✅
**然后立即写正文:**
#### 1. 开篇(50-100字)
直接用一句话点出主题:
- "我今天要说的这件事..."
- "最近XX引发热议..."
- "关于XX,我有话要说..."
#### 2. 来龙去脉(必须有这个章节,300-500字)
用 <code>## 这件事到底怎么回事?</code> 或类似标题
**必须按顺序写清楚:**
- 什么时候开始的?(时间)
- 起因是什么?(导火索)
- 如何发展的?(至少说3个关键节点)
- 各方什么反应?(正反双方)
- 现在什么状况?(最新进展)
**写作技巧:**
- 用"事情要从XX说起"开头
- 用"起初...后来...结果..."的逻辑
- 每个关键点都要有具体信息(时间/人物/事件)
#### 3. 深度分析(2个章节,每个150-250字)
- 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 为什么会这样?
- 对比类似案例
- 用数据和例子支撑
#### 4. 你的态度(1个章节,150-200字)
- 你的立场是什么?
- 用犀利的语言表达观点
- 多用反问、排比
#### 5. 结尾(50-100字)
用金句或反问结束,不要用"总而言之"
## 咪蒙风格核心要点
- ✅ **语言直白泼辣**:说人话,不绕弯子
- ✅ **情绪饱满**:让人看了想转发
- ✅ **观点鲜明**:敢爱敢恨
- ✅ **制造对比**:"有的人...有的人..."、"凭什么..."
- ✅ **短句冲击**:多用短句、反问
- ✅ **短段落**:每段2-4行
## 格式要求
- 强制使用Markdown
- <code>##</code> 用于章节标题(标题要犀利)
- <code>**粗体**</code> 强调关键词
- 可适度用Emoji(标题除外)
- 总字数:1000-1600字
## 输出前自查清单
在输出文章之前,必须检查:
- [ ] 标题在第一行,以#开头
- [ ] **标题字数≤30个汉字(已数过)**
- [ ] **标题清楚说明了文章讲什么/发生了什么**
- [ ] 只进行了1次搜索
- [ ] 有独立的"来龙去脉"章节
- [ ] 语言符合咪蒙风格
## 重要提醒
🚨 **只搜索1次,不要搜索第2次!**
🚨 **标题必须≤30个汉字,这是硬性要求!**
🚨 **标题要信息明确,说清楚讲什么!**
🚨 **不要只思考不写作!**
🚨 **搜索完立即开始写作,一口气写完!**
🚨 **第一行必须是标题(# 开头)!**
🚨 **必须有独立的"来龙去脉"章节!**
---
**现在,请根据用户提供的标题「{topic}」开始写作。记住:第一行必须是标题!**以下是提示词:
**你是一位专业的文字编辑,负责将用户提供的{topic}整理成优质文章。**
**核心原则:忠于原意,只做扩写润色,不改变用户表达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
## 📍 核心要求
收到用户的{topic}后,**立即执行以下流程,一气呵成,不要中断**:
---
## ⚡ 执行流程(按顺序,不间断)
### 步骤1: 信息补充(只做1次)
- 如果用户提到的案例、数据、现象需要背景信息,立即进行**1次搜索**补充细节
- 搜索关键词:用户提到的核心概念、事件、数据等
- **搜索完立即进入写作,不要停顿思考**
- **不要进行第2次搜索**
### 步骤2: 开始写作(立即执行)
**🚨 第一行输出标题(格式: # 标题)🚨**
---
## 📝 写作要求
### 1. 标题设计
**【标题强制要求 - 不可违反】**
- ⚠️ **标题必须≤30个汉字(60个字符),超过1个字都不行!**
- ⚠️ **数一下字数再输出!29个字✅ 30个字✅ 31个字❌**
**标题类型(任选其一):**
- **痛点型**:「做了3年XXX,我发现90%的人都在犯这个错」
- **反常识型**:「别再XXX了,这才是正确做法」
- **数字型**:「5个被忽略的XXX技巧」「从0到1,我用3个月搞定XXX」
- **悬念型**:「XXX之后,我才明白这件事」
- **对比型**:「XXX vs XXX,哪个更适合你?」
- **场景型**:「遇到XXX怎么办?这是我的解决方案」
**标题原则:**
- 不要用平铺直叙的陈述句
- 要有具体的痛点、数字、或者冲突
- 让读者产生"咦,这是怎么回事"或"我也遇到过"的感觉
### 2. 内容处理
- **严格保留**用户口述的所有观点、案例、数据和逻辑顺序
- **扩写润色**:把口语化的表达转化为流畅的书面语,但保持原有语气
- **细节补充**:搜索到的补充内容要自然融入,不能喧宾夺主
- **语言风格**:口语化但有质感,不是大白话
  - 既要自然流畅、像在和读者对话
  - 又要有一定文采和思考深度
  - 避免过于书面化的套话,也避免过于随意的网络用语
- **详略得当**:核心观点详细展开,次要信息点到为止
### 3. 篇幅要求
- **全文不少于1500字**
- **文章必须有3段或3段以上**(用##小标题区分)
- 通过深化论述、补充案例、丰富细节来达到字数,不要重复啰嗦
### 4. 结构优化
- **小标题**:直接说明本段内容,让读者一眼看懂
  - ❌ 不好:「相关思考」「进一步分析」「深层原因」
  - ✅ 好的:「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加班了」「三个月我踩过的坑」「大多数人忽略的细节」
- **段落**:每段聚焦一个要点,长度适中(3-5句话)
- **节奏感**:长短句结合,有缓急起伏
### 5. 格式规范
使用 **Markdown** 排版:
- **关键词/核心概念**:用 <code>**加粗**</code> 突出
- **数据展示**:优先使用表格
- **层级结构**:<code># 标题</code> <code>## 小标题</code>(用具体描述,不用一二三四)
- 适当使用无序列表、引用块 <code>></code>
- 避免大段文字堆砌
### 6. 去AI化要求(核心)
**❌ 严禁使用的AI高频词汇和套路:**
- **结构性套话**:一二三四、首先其次再次、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结语、总结、未来展望、让我们一起
- **AI腔调词汇**: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强调的是、不容忽视、不可否认、在...背景下、深度、赋能、破圈、生态、从...角度、归根结底、至关重要、多方面多维度
**✅ 如何让文章更像人写的:**
1. **用具体场景代替抽象概念** - 不说"这个问题有多个方面",说"这事儿得分几种情况看"
2. **用真实细节增加可信度** - 补充具体时间、地点、数字,加入观察到的小细节
3. **保持思维的跳跃和转折** - 不要过于工整,可以有突然的想法、临时的补充,允许出现"对了""说到这""想起来"
4. **观点要有个人色彩** - 不要四平八稳,可以有偏好、有情绪、有态度,敢于说"我觉得""在我看来"
5. **句式要有变化** - 长短句穿插,疑问句、感叹句自然出现,偶尔用破折号、省略号
6. **自然的过渡** - 不用"接下来我们看看",可以用"换个角度""说件有意思的事",或直接开启新话题
7. **教学感但不说教** - 像个过来人在分享经验,不是老师在讲课
### 7. 质量标准
- ✅ 信息完整、逻辑连贯、可读性强、格式规范
- ✅ 有深度、有温度、像人写的(有细节、有态度、有节奏)
- ✅ 标题抓眼球,内容有干货,读者看完能学到东西
- ✅ 文章至少有3个##小标题段落
- ❌ 避免过度文学化、大白话、AI高频词汇和套路结构
- ❌ 不要添加用户未表达的核心观点
---
## ✅ 输出前自查清单
在输出文章之前,必须检查:
- [ ] 标题在第一行,以#开头
- [ ] **标题字数≤30个汉字(已数过)**
- [ ] 只进行了1次搜索(如果需要搜索的话)
- [ ] 文章有3个或以上##小标题段落
- [ ] 全文不少于1500字
---
## 🚨 重要提醒
- **只搜索1次(如果需要),不要搜索第2次!**
- **标题必须≤30个汉字,这是硬性要求!**
- **不要只思考不写作!**
- **搜索完立即开始写作,一口气写完!**
- **第一行必须是标题(# 开头)!**
- **文章必须有3段或以上(##小标题)!**
---
**现在,请根据用户提供的标题「{topic}」开始写作。记住:第一行必须是标题!**周一的早晨,一封来自Dupay的邮件静静地躺在我的收件箱里,标题简单直接——“Dupay停止服务公告”。我的心猛地沉了一下,赶紧点开。毕竟,这张卡陪我走过了不少数字订阅的岁月。但和以往那些因“上游维护”而引发恐慌的平台不同,这封公告的内容,却让我感到一种五味杂陈的平静。没有跑路,没有失联,而是一场计划周详的“告别”。这一次,Dupay选择了一种体面的方式,为自己,也为我们这些用户,画上一个句号。

对于经历过虚拟卡行业起起落落的用户来说,“跑路”似乎是这类平台的最终宿命。然而,Dupay在2025年10月20日发布的这则公告,却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 这不仅仅是一则停运通知,更像是一份详尽的“遗言”,解释了它为何必须走向终结,并给所有用户留下了充足的撤离时间。
Dupay 停止服务公告
尊敬的 Dupay 用户: 自上线以来,Dupay 一直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与卡片服务。遗憾的是,受多方面合规及上游供应商问题影响,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相关合规及资金流通障碍。我们曾更换6家上游卡片供应商,但仍存在严重的运营限制,其中包括一笔被冻结的大额资金至今尚未解冻。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做出停止服务的决定。Dupay将于2025 年11月 30 日正式停止全部服务并关闭服务器。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坚持一件事——保护用户资金安全。Dupay已垫付了被冻结的资金,确保每一位用户都可以全额提现。请尚未完成提现的用户,于服务器关闭前尽快提现。
如您在关闭日期之后仍未完成提现,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人工处理: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请在邮件中附上您的身份认证证件,我们会协助您完成资金提取。
衷心感谢各位用户长期以来的信任与支持。
Dupay 团队 2025-10-20
这封公告信息量巨大,每一句都直指这个行业最核心的痛点:
相比于那些突然蒸发、留下用户在风中凌乱的平台,Dupay的这次“有序撤退”,虽然结局令人惋惜,但过程却展现了难得的担当。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平台倒闭事件,它更像是一份来自行业内部的深度报告,用自己的消亡,揭示了这个赛道光鲜外表下的千疮百孔。
Dupay的终局,并非偶然。它是长期游走在金融监管边缘的必然结果。公告中提到的“合规”与“上游”两大难题,是悬在所有加密虚拟卡平台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虚拟信用卡平台本身并不生产卡,它们是“卡”的搬运工。它们的生杀大权,完全掌握在那些拥有Visa或Mastercard发卡资质的上游金融机构手中。这些传统金融机构,是连接加密世界和现实消费的“守门人”。
虚拟卡平台的运作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寄生”关系。平台负责前端的用户体验和加密货币兑换,而后端的支付清算、风险控制,则完全依赖于其合作的传统银行或发卡机构。
Dupay公告中提到的“更换6家供应商”,正说明了这种关系的极度不稳定。我们可以想象Dupay在这几年里经历的挣扎:
每一次更换,都意味着巨大的技术对接成本、用户迁移成本和商务谈判成本。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对于Visa、Mastercard这样的支付巨头来说,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业务始终是高风险领域。 它们面临着来自全球监管机构,特别是美国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的巨大压力,必须严格执行反洗钱(AML)和了解你的客户(KYC)规定。
这种压力层层传导,最终都落在了Dupay这样的平台身上。上游机构随时可能为了规避自身的合规风险,而“挥泪斩马谡”,切断合作。
用USDT这类稳定币充值信用卡消费,这个行为完美地绕过了传统的外汇管制和金融审查,但也恰恰触碰了全球金融监管的核心红线。
| 监管要求 | 传统金融做法 | 加密虚拟卡的挑战 | 
|---|---|---|
| KYC (了解你的客户) | 需提供政府颁发的身份证件、地址证明、人脸识别等,严格核实用户身份。 | KYC流程相对宽松,难以核实资金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容易被用于匿名交易。 | 
| AML (反洗钱) | 需监控资金的来源与去向,对可疑交易进行上报,防止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等非法活动。 | 加密货币(尤其是USDT)的匿名性和跨国流动的便捷性,使其成为洗钱的温床,平台难以对资金来源进行有效审查。 | 
| 资金来源审查 | 要求用户解释大额资金的合法来源,如工资、投资收益等。 | 用户通过去中心化钱包充值,资金来源几乎无法追溯,给监管带来了巨大难题。 | 
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收紧对加密货币的监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Dupay们所依赖的商业模式,其合规根基如同建立在沙滩之上。上游供应商冻结其资金,很可能就是因为其业务在监管审查中被认定为高风险,从而触发了风险控制机制。Dupay的倒下,是监管收紧大趋势下的必然结果,而非个案。
Dupay以一种体面的方式落幕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作为用户,我们在这场风暴中学到了什么?未来又该如何安放我们的海外数字消费需求?
Dupay事件给我们上了最深刻的一课:任何试图绕过主流监管的金融便利,都必然伴随着极高的潜在风险。我们享受着用USDT一键支付全球服务的丝滑体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种“便利”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的套利行为。
所以,以下几条生存法则,值得每一个用户牢记于心:
Dupay倒下了,但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新的平台会不断涌现。在选择新的“诺亚方舟”时,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谨慎。
一些仍在运营的平台,如OneKey Card(尽管也曾宣布逐步下线服务)、WildCard的替代方案等,都面临着与Dupay同样的系统性风险。 它们的命运,同样取决于上游供应商的态度和监管环境的变化。
在选择时,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考量:
然而,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或许是逐步转向更为主流和合规的渠道,例如申请海外银行账户(如Wise、Revolut等,尽管门槛较高),或者使用合规交易所提供的、符合当地法律的支付服务。虽然这些方式可能更繁琐,但它们提供了资产安全性的根本保障。
Dupay的故事结束了。它努力过,抗争过,最终在无法逆转的行业浪潮中选择了体面地告别。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加密支付领域的真实困境。对于我们这些在数字世界中冲浪的用户而言,在感谢它曾经带来的便利之余,更应该铭记它用自己的“死亡”换来的教训:在金融的世界里,没有侥幸,唯有敬畏规则,方能行稳致远。
在自动化的世界里,Selenium是老兵,DrissionPage是新秀。老兵有经验,但在面对复杂的现代网页时,常常力不从心。新秀不一定完美,但有时能一招制敌。
这次,我的目标是:实现“今日头条”的自动发布功能。听起来不难,做起来却让人抓狂。
用Selenium尝试自动发布,第一步就卡在登录。今日头条采用了滑块验证、动态加载、Cookie绑定等一系列“反自动化”手段。Selenium模拟浏览器行为,但在处理这些反爬机制时,显得笨拙:
我尝试了各种绕过方式,包括打码平台、手动Cookie注入、等待策略优化……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DrissionPage是一个融合了Selenium和requests的自动化工具,它的优势在于:
我用DrissionPage的浏览器模式完成登录,提取Cookie,再切换到请求模式进行内容发布。

整个流程如下:
| 步骤 | 工具 | 说明 | 
|---|---|---|
| 打开浏览器 | DrissionPage(浏览器模式) | 模拟真实用户登录 | 
| 登录并获取Cookie | DrissionPage | 登录一次,提取有效Cookie | 
| 构造发布请求 | requests模式 | 使用Cookie构造POST请求 | 
| 提交内容 | DrissionPage | 模拟点击或直接请求接口 | 
整个流程只需一次人工登录,之后即可实现批量自动发布。
from DrissionPage import DrissionPage
dp = DrissionPage()
# 登录并获取Cookie
dp.get('https://mp.toutiao.com/')
input('请手动登录后按回车...')
cookies = dp.get_cookies()
# 切换到requests模式发布内容
dp.set_mode('requests')
headers = {'Cookie': '; '.join([f"{c['name']}={c['value']}" for c in cookies])}
data = {
    'title': '自动化发布测试',
    'content': '<p>这是一篇自动发布的文章。</p>',
    # 其他参数根据接口文档填写
}
dp.post('https://mp.toutiao.com/api/article/publish', data=data, headers=headers)Selenium是好工具,但不是万能钥匙。面对复杂的内容平台,DrissionPage提供了更灵活的解决方案。作为dashen.wang的站长,我更关心的是:如何用最少的成本,实现最稳定的自动化。
这次,我找到了答案。
那天深夜,我坐在屏幕前,光标一闪一闪,像是在催促我做点什么。Docker 在服务器里安静地运行着,可我心里却越来越不安。它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复杂性。卸载它,像是一次断舍离。于是,我敲下了第一行命令,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Docker 的出现,像是给开发者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容器化让部署变得轻松,环境一致性不再是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这扇门背后也藏着不少麻烦:
技术的便利,往往伴随着复杂的代价。
于是,我决定卸载 Docker,把服务器还原成最初的模样。
在宝塔面板中,卸载 Docker 看似轻而易举。点开 软件商店,找到 Docker 管理器,点击卸载即可。但我清楚,这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残留还在系统深处。
如果插件卸载不彻底,还可以执行:
bash /www/server/panel/install/install_soft.sh 0 uninstall docker_install真正的考验在终端里。
我像外科医生一样,逐步切除残留:
sudo systemctl stop docker
sudo systemctl disable docker卸载核心包:
sudo apt-get purge docker-ce docker-ce-cli containerd.io -y清理数据目录:
sudo rm -rf /var/lib/docker /var/lib/containerd删除配置文件:
sudo rm -rf /etc/docker最后,清理依赖:
sudo apt autoremove -y
sudo apt autoclean那一刻,终端像是手术室,命令行就是手术刀。
卸载 Docker 的过程中,我遇到的第一个障碍不是命令,而是 权限。
我用普通用户登录,执行 systemctl stop docker 时,系统冷冷地回了一句:Authentication is required。  
我尝试 su 切换到 root,却被拒之门外。那一刻,我才明白,Ubuntu 的世界里,root 并不是随便能见的。  
于是我换了思路,用 sudo 提权。输入密码的瞬间,像是通过了一道门槛。命令终于执行成功,Docker 服务被停下,残留的配置文件也被清理。
ssh 用户名@服务器地址例如:
ssh root@your-server如果端口不是 22:
ssh root@your-server -p 2222而在我的故事里,sudo 成了真正的钥匙。
卸载 Docker 的过程,其实像是一场修行。你以为只是删除几个包,清理几个目录,结果却被迫面对权限、配置、依赖,甚至是自己对系统的理解。
我把整个过程整理成了一个对照表,方便后来人少走弯路:
| 操作步骤 | 面板方式 | 命令行方式 | 
|---|---|---|
| 停止服务 | 无 | sudo systemctl stop docker | 
| 禁用开机启动 | 无 | sudo systemctl disable docker | 
| 卸载软件包 | 卸载按钮 | sudo apt-get purge docker-ce docker-ce-cli containerd.io -y | 
| 删除数据目录 | 无 | sudo rm -rf /var/lib/docker /var/lib/containerd | 
| 删除配置文件 | 无 | sudo rm -rf /etc/docker | 
| 清理依赖 | 无 | sudo apt autoremove -y && sudo apt autoclean | 
当我敲下最后一个 whereis docker,屏幕上没有任何输出。那一刻,我知道,Docker 已经彻底离开了这台服务器。  
光标依旧在闪烁,但这次,它不再催促我,而是像在提醒:技术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每一步都需要你亲手确认。
卸载 Docker,不只是一次清理,更是一种态度。它让我重新理解了 控制权 的意义,也让我在命令行的世界里,学会了如何与系统对话。
凌晨两点,我盯着屏幕上那个刺眼的错误提示:"Missing Node Types: NunchakuQwenImageDiTLoader"。这是我今晚第十七次看到这行字。桌上的咖啡早就凉透了,我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装个插件而已,怎么就这么难?后来我才明白,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插件安装,而是一次与Python依赖地狱的正面交锋。如果你也曾在ComfyUI的工作流加载界面前抓狂,那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你的。因为我替你踩完了所有的坑,现在轮到你抄近道了。

故事要从一个看似普通的需求说起:我想用ComfyUI做视频生成。工作流文件下载好了,模型也准备齐了,满怀期待地点击加载,然后——
Missing Node Types: EmptyHunyuanLatentVideo, SaveVideo, CreateVideo
三个节点,集体失踪。😰
这种感觉就像你兴冲冲跑到电影院,爆米花都买好了,结果发现电影院今天不放映。但问题是,电影明明在海报上,票也卖了,就是放不了。
按照常规思路,缺少节点?那就装插件呗。打开ComfyUI Manager,搜索相关插件:
| 插件名称 | 状态 | 问题 | 
|---|---|---|
| VideoHelperSuite | ✅ 已安装 | IMPORT FAILED | 
| HunyuanVideoWrapper | ✅ 已安装 | 节点不匹配 | 
| ComfyUI-nunchaku | ✅ 已安装 | 所有节点加载失败 | 
等等,已安装但是失败? 这就像你的车钥匙插进去了,但就是打不着火。问题出在哪儿?
启动日志给了答案:
ModuleNotFoundError: No module named 'av'
Nunchaku version: Package 'nunchaku' not found.好家伙,插件装了,但依赖包没装。这就是故事真正开始变得有趣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VideoHelperSuite 失败是因为缺少 PyAV 包,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叫 av 的Python模块。
解决起来也直接:
& "I:\ComfyUI\.ext\python.exe" -m pip install av安装过程倒是顺利,几十兆的文件下载完,重启ComfyUI,VideoHelperSuite 成功加载。✅
两个节点解决了! SaveVideo 和 CreateVideo 可以用了。但 Nunchaku 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噩梦。
当我看到这行日志时,我觉得问题不大:
Nunchaku version: Package 'nunchaku' not found.
Please update nunchaku to a supported version in ['v1.0.0']需要 1.0.0 版本?简单,装一个呗:
pip install nunchaku==1.0.0然后 pip 告诉我:
ERROR: Could not find a version that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 nunchaku==1.0.0
什么意思? PyPI 上根本没有 1.0.0 版本!😱
我去查了一下,PyPI 上的 nunchaku 版本是这样的:
没有 1.0.0! 完全没有!
这就像你去便利店买可乐,店员说:"我们只有 0.15 升和 0.16 升的,没有 1.0 升的。"你说:"那我要 0.15 升的吧。"然后回家一喝,发现根本不是可乐,是雪碧。
既然 PyPI 上有 0.15.4,那就试试呗。也许插件能兼容?
pip install nunchaku==0.15.4安装成功!重启 ComfyUI,然后:
Nunchaku version: 0.15.4
ComfyUI-nunchaku 1.0.1 is not compatible with nunchaku 0.15.4
Node <code>NunchakuQwenImageDiTLoader</code> import failed:
ModuleNotFoundError: No module named 'nunchaku.utils'还是不行。 原来 PyPI 上的 nunchaku 和插件需要的 nunchaku 根本就是两个东西!😤
这就像你在淘宝搜"苹果",结果买到的是水果,而你要的是手机。名字一样,但压根不是一个东西。
在绝望之际,我找到了 MIT Han Lab 的 nunchaku GitHub 仓库。点开 releases,看到了这个场景:
40 个 wheel 文件。 按照 PyTorch 版本、Python 版本、操作系统分类,密密麻麻。
| PyTorch版本 | Python版本 | 操作系统 | 文件大小 | 
|---|---|---|---|
| 2.5 | 3.10/3.11/3.12 | Windows/Linux | 131MB | 
| 2.6 | 3.10/3.11/3.12 | Windows/Linux | 131MB | 
| 2.7 | 3.10/3.11/3.12 | Windows/Linux | 131MB | 
| ... | ... | ... | ... | 
我的环境是什么来着?
等等,我的 PyTorch 是 2.3.1,但最低的 wheel 是 torch2.5!
下载了 nunchaku-1.0.0+torch2.5-cp311-cp311-win_amd64.whl,满怀希望地安装:
pip install "H:\download\nunchaku-1.0.0+torch2.5-cp311-cp311-win_amd64.whl"安装成功!重启,然后:
ImportError: DLL load failed while importing _C: 找不到指定的程序。DLL 加载失败。 这是底层 C++ 扩展的问题,意味着这个为 PyTorch 2.5 编译的包,在 PyTorch 2.3 上根本跑不起来。
这就像你买了个 iPhone 15 的手机壳,硬往 iPhone 13 上套,当然套不进去。
折腾了三个小时后,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升级 PyTorch?
打开 ComfyUI Launcher,在"安装 PyTorch"界面,看到了这个下拉菜单:
Torch 2.7.0 (CUDA 12.6) + xFormers 0.0.30
Torch 2.6.0 (CUDA 12.6) + xFormers 0.0.29.post3
Torch 2.5.1 (CUDA 12.4) + xFormers 0.0.28.post3
...
Torch 2.3.1 (CUDA 12.1) + xFormers 0.0.27  ← 当前版本我擦,原来可以一键升级。 🤦
选择 Torch 2.7.0 (CUDA 12.6) + xFormers 0.0.30,点击安装,等了几分钟,重启 ComfyUI。
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 Trying source: modelscope for version 1.0.1 ---
--- Attempting to install: nunchaku-1.0.1+torch2.7-cp311-cp311-win_amd64.whl ---
--- Successfully installed from modelscope ---ComfyUI 自动从 modelscope 下载并安装了正确版本的 nunchaku! 🎉
不需要手动下载 wheel 文件,不需要折腾 pip,不需要纠结版本号。只要 PyTorch 版本对了,一切都自动搞定。
再次重启,查看日志:
Nunchaku version: 1.0.1
ComfyUI-nunchaku version: 1.0.1完美匹配! 所有 Nunchaku 节点成功加载!✅
回过头看,整个折腾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误区:我一直在试图不动 PyTorch 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
但实际上,现代的ComfyUI生态已经很成熟了:
最直接的方案往往就是最好的方案。 这句话在技术领域永远成立。
如果你也遇到了 Nunchaku 节点缺失的问题,这是最简化的解决流程:
打开 ComfyUI Launcher → 选择"安装 PyTorch" → 选择最新的稳定版本(推荐 2.7.0 或更高)→ 点击安装
完全关闭后重新启动,系统会自动检测并安装匹配的依赖包。
加载工作流,检查是否还有 Missing Nodes 错误。如果只是文件路径问题(比如 LoRA 找不到),那就说明节点已经成功加载了。
就这么简单。 三步,可能总共用不了10分钟。
而我之前绕的那一大圈,花了三个小时。
当然,并不是所有情况都这么顺利。在解决 Nunchaku 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这些坑:
1. VideoHelperSuite 缺少 PyAV
如果你遇到 ModuleNotFoundError: No module named 'av' 错误:
& "I:\ComfyUI\.ext\python.exe" -m pip install av一行命令搞定。PyAV 是视频处理的核心库,VideoHelperSuite 必须要它。
2. 损坏的插件文件夹
有些插件文件夹可能是空的或者下载不完整(比如我遇到的那几个 __init__.py 缺失的插件)。解决方法:
custom_nodes 下的对应文件夹3. 工作流文件路径问题
即使节点加载成功,工作流可能因为文件路径不匹配而报错。比如:
lora_name: 'FLUX/flux1-turbo.safetensors' not in [...]这说明工作流里写的是 FLUX/ 子文件夹,但你的 LoRA 文件直接放在 models/loras/ 根目录下。
解决办法:
如果你正准备折腾 ComfyUI 的视频生成功能,这里有几条血泪教训:
关于环境配置:
关于插件安装:
关于问题排查:
最后,整理一些在折腾过程中常用的命令,方便你复制粘贴:
检查 Python 包版本:
& "I:\ComfyUI\.ext\python.exe" -m pip list | Select-String "包名"安装指定版本的包:
& "I:\ComfyUI\.ext\python.exe" -m pip install 包名==版本号卸载包:
& "I:\ComfyUI\.ext\python.exe" -m pip uninstall 包名 -y查看 PyTorch 版本:
& "I:\ComfyUI\.ext\python.exe" -c "import torch; print(torch.__version__)"更新 Git 插件:
cd I:\ComfyUI\custom_nodes\插件名
git pull查看 CUDA 版本:
nvidia-smi从晚上十点折腾到凌晨两点,为了装一个插件,我经历了从自信到怀疑,从绝望到柳暗花明的完整过程。现在回想起来,最简单的方案往往被我们最先忽略,因为我们总觉得"不至于这么简单"。
技术的世界就是这样,有时候你需要的不是更复杂的解决方案,而是退一步,看看最基础的地方是不是出了问题。PyTorch 版本不对,再怎么折腾依赖包也没用。 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只有真正踩过坑的人才能体会。
如果这篇文章能让你少走一些弯路,少熬一些夜,那我这三个小时就没白费。毕竟,我们折腾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而不是为了在依赖地狱里无限循环。
现在,工作流终于能跑了,该去做点真正有意思的事情了。比如,用 Nunchaku 生成一个视频,内容就叫《如何正确地浪费一个晚上》。😄
最后提醒一句:技术文档和教程是有时效性的。今天能用的方法,三个月后可能就过时了。所以最重要的不是记住具体的命令,而是学会排查问题的思路。遇到报错,看日志,查文档,找规律,试方案,验证结果。这个流程永远不会过时。
祝你的 ComfyUI 之旅一切顺利。如果不顺利,那就去升级一下 PyTorch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