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当比特币还在几千美元徘徊的时候,那些西装革履的金融大佬们个个都像是看透了人生的智者,对着镜头义正严辞地说:"比特币就是个庞氏骗局!" 💸
现在比特币都十几万美元了,我特别好奇这些当年信誓旦旦的专家们现在在想什么。是在深夜痛哭流涕,还是在默默买入?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有趣的故事。
贝莱德Larry Fink:从"洗钱指数"到"数字黄金"的华丽转身
昨天:比特币是洗钱工具
Larry Fink,这位管理着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的大佬,在2017年的时候可是比特币的头号黑粉。那时候他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比特币就是一个洗钱指数,它只是显示了世界上对洗钱的需求有多大。就这么简单。"
当时比特币价格还在5800美元,Larry大佬一脸不屑,仿佛看到了什么肮脏的东西。他认为比特币除了帮助犯罪分子转移资金之外,毫无用处。
今天:我们搞了史上最成功的比特币ETF
时间快进到2024年,这位曾经的比特币黑子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接受CNBC采访时,他居然说:
"我曾经是个怀疑论者,而且是个骄傲的怀疑论者。但我研究了它,了解了它,然后我意识到我五年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我相信比特币是合法的… 它是一个合法的金融工具。"
更令人震惊的是,贝莱德推出的比特币ETF成为了史上最成功的ETF发行,不到一年时间就吸引了超过500亿美元的资金!
贝莱德对比特币态度的转变 | |
---|---|
2017年 | "洗钱指数" |
2024年 | "数字黄金" |
ETF规模 | 500亿美元+ |
市场排名 | 史上第三大资产吸纳者 |
Larry Fink现在把比特币比作"数字黄金",说它是人们恐惧时的避险资产。这个转变如此戏剧性,以至于整个加密货币社区都在嘲笑他的"真香"时刻。
摩根大通Jamie Dimon:一边骂一边卖的矛盾大师
昨天:比特币是欺诈,员工买了就开除
Jamie Dimon,摩根大通的CEO,可能是所有金融大佬中对比特币态度最复杂的一个。2017年,他可是放过狠话的:
"比特币是欺诈… 比郁金香泡沫还糟糕… 任何愚蠢到购买比特币的人总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他甚至威胁说,如果发现摩根大通的员工交易比特币,他会立刻开除他们,因为这"既违反公司规定又很愚蠢"。
今天:我们银行也卖比特币ETF了
但是到了2025年5月,Jamie Dimon在摩根大通投资者日上宣布:
"我们将允许你买入比特币… 我们不会托管它,我们会把它放在客户的报表中。"
虽然他的脸上写满了不情愿,但还是妥协了。这就像一个严格的父亲,一边说"我不同意你的选择",一边还是给了你钱让你去做想做的事。
不过,Jamie大佬至今还在坚持说比特币是"庞氏骗局"、"宠物石头",只是"没有内在价值"。但摩根大通已经开始向客户提供比特币服务了。
讽刺的是:一边说比特币是骗局,一边从中赚取手续费,这就是华尔街的精髓! 😏
高盛:从"不是资产类别"到7亿美元投资
2020年的坚定拒绝
2020年5月,高盛在一个投资者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
"虽然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受到了巨大关注,但它们不是资产类别。"
高盛给出的理由包括:
- 比特币没有现金流
- 无法通过接触全球经济增长来产生收益
- 波动性太大
- 缺乏稀缺性(因为可以创造类似的加密货币)
2021年的态度转变
仅仅一年后,2021年5月,高盛发布了一份名为《加密货币:一个新的资产类别?》的研究报告,完全推翻了之前的观点:
"比特币现在被认为是一种可投资资产… 客户和其他人在很大程度上将其视为一种新的资产类别。"
2024年的真金白银
到了2024年,高盛不仅改变了口风,还用真金白银证明了态度的转变。根据SEC文件显示,高盛投资了:
- 比特币ETF:7.18亿美元
- 以太坊ETF:2200万美元
这个转变速度之快,让人怀疑他们之前的"专业分析"到底有多专业。
巴菲特:老爷子的坚持与微妙变化
永恒的"老鼠药"
沃伦·巴菲特,这位"股神"对比特币的态度倒是相当一致。从2017年开始,他就一直称比特币为"老鼠药",并且坚持说:
"我没有任何比特币,也永远不会有。"
巴菲特的逻辑很简单:比特币不产生任何价值,不像股票会分红,不像房地产会产生租金。在他看来,比特币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微妙的信号
虽然巴菲特本人的态度没有改变,但有趣的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在2020年投资了黄金股票,这被很多人解读为对"数字黄金"比特币的间接认可。
而且,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公开批评巴菲特是"比特币的头号敌人,反社会的老头子",这种争论本身就说明了比特币已经无法被忽视。
Peter Schiff:最顽固的黄金虫遇到了讽刺
坚定的比特币反对者
Peter Schiff,这位著名的"黄金虫"经济学家,可能是比特币最坚定的反对者之一。他在2025年比特币大会上依然大骂:
"比特币社区就是一个巨大的邪教… 它像一个模因币一样。"
Schiff承认,如果他在2010年投资比特币会很好,但他坚持认为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
意外的讽刺
但是,最讽刺的事情发生了。根据SEC文件显示,Schiff管理的EuroPac国际债券基金居然间接投资了与比特币相关的债券!
他的基金持有了80万欧元的Samara资产集团比特币债券,这意味着如果比特币价格上涨,他的基金收益会更好。
这就像一个反对吸烟的人,却投资了烟草公司的债券。Schiff本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尴尬的事实! 🤣
中国的一致立场:从怀疑到全面禁止
坚定的监管态度
与其他摇摆不定的机构不同,中国政府的态度始终很明确。从2013年开始:
- 2013年12月:央行等五部门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
- 2017年9月:定性代币发行为非法融资
- 2021年9月:全面禁止虚拟货币交易和挖矿
中国的逻辑很清楚:
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香港的不同路径
有趣的是,香港地区对加密货币的监管相对宽松,形成了"一国两制"在金融创新上的体现。
真香定律的金融学解释
为什么这些专家会改变态度?
看完这些故事,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些"专业人士"的态度变化如此之大?原因其实很简单:
-
客户需求的变化 💰
- Larry Fink承认:"需求改变了,我们必须适应"
- Jamie Dimon虽然不情愿,但客户要求提供比特币服务
-
市场数据说话
- 比特币从几百美元涨到十几万美元
- 机构投资者纷纷入场
- 比特币ETF创造了历史记录
-
监管环境的清晰化
- 美国SEC批准比特币ETF
- 特朗普政府对加密货币更加友好
- 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
谁还在坚持?
当然,也有一些人至今还在坚持最初的观点:
- Peter Schiff:仍然认为比特币是泡沫
- Jamie Dimon:一边服务客户一边批评
- 中国监管层:态度始终如一地严格
这场大型真香现场告诉我们什么?
金融创新的必然性
这些态度的转变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金融创新往往超出传统认知。
就像当年:
- 信用卡刚出现时被认为是危险的
- 互联网银行被认为不安全
- 移动支付被认为是噱头
比特币的故事可能也是如此。
专家预测的局限性
这个故事最大的启示可能是:即使是最专业的金融专家,对新事物的判断也可能完全错误。
Larry Fink的转变特别值得深思。作为管理11.6万亿美元资产的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CEO,他的"我研究了它,了解了它,然后我意识到我五年来的观点是错误的"这句话,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传统金融业的集体反思。
投资的心理学
从投资心理学角度看,这些大佬的态度转变也很有趣:
- 初始拒绝:对新事物的本能抗拒
- 逐渐关注:市场数据引起注意
- 理性分析:重新评估风险和机会
- 最终接受:基于客户需求和市场现实
这个过程几乎适用于每一个颠覆性创新。
未来会怎样?
还会有更多"真香"时刻吗?
基于目前的趋势,可能还会有更多有趣的转变:
- 更多传统银行可能会推出加密货币服务
- 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改变整个游戏规则
- 监管框架会越来越清晰
投资启示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个故事的启示可能是:
- 不要盲从专家意见 – 即使是最权威的专家也可能犯错
- 保持开放心态 – 新事物往往超出传统认知
- 独立思考 – 做好自己的研究和风险评估
写在最后
这些年来,我们见证了太多"打脸"时刻。从互联网泡沫到移动互联网,从社交媒体到人工智能,再到现在的加密货币,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质疑、争议和最终的接受。
比特币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也许再过几年,我们会看到更多有趣的态度转变。也许Peter Schiff最终也会"真香",也许中国也会重新考虑监管政策,也许巴菲特会在100岁生日时宣布买入比特币…
谁知道呢?毕竟,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而那些曾经信誓旦旦说比特币是骗局的人们,现在大部分都在默默地赚着比特币的钱。这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讽刺,也可能是最好的投资教育。
真香定律,永远不会迟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加密货币投资风险极高,请理性投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