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电脑屏幕亮着。
GitHub上一个叫NOFX的项目火了,两天内拿了4000多颗星。它的口号很简单:接入大模型API,让AI帮你做交易决策。虚拟货币、股票、期货,画的饼很大。我也是第一时间就去部署了。

我的工作经常跟提示词打交道,自认写得还不错,也给不小的项目撰写过系统级的提示词。于是我配置好一切,扔了500美金进去,开了20倍杠杆。这不多,输了也不心疼。我的想法更简单:让机器去干重复性的工作,人应该做更高级的决策。而交易,在我看来,很大一部分就是重复性的。
我设想的画面是,AI会成为我不知疲倦的印钞机。
第二天早上,我睡醒了。打开交易软件,账户余额显示480 USDT。
一夜过去,扣除各项成本,亏了20美金。
我没生气,只是觉得很没意思。动用了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调用了昂贵的API接口,消耗了我家的电费,最终的结果是确切地、稳定地产生了一笔小额亏损。这感觉比一次性亏完500美金还要糟糕。爆仓是一次事故,而这证明了这整个流程,在设计上可能就有问题。
我复盘了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
首先,AI做交易的逻辑基础,是技术分析。它的脑子里装满了各种指标:EMA、MACD、RSI、布林带。你给它一套规则,比如“当12周期均线上穿26周期均线,且RSI低于30时买入”,它会严格执行。执行力100分。
但问题是,难道市场上赚钱的人,都是靠严格执行这些公开的教科书指标吗?
市场大部分时候是非理性的。一句话,一条新闻,甚至一个凭空而来的恐慌情绪,都能瞬间摧毁所有技术形态。AI能分析K线,但它分析不了K线背后那些人的非理性。当市场因为某个创始人的丑闻而暴跌时,AI的日志里可能还在冷静地记录:“当前下跌符合技术回调,未触及预设买入点。”
它太讲道理了。在一个常常不讲道理的地方,过于讲道理本身就是一种劣势。
其次,是速度。很多人对AI交易有个误解,以为它很快。
恰恰相反,基于大模型的AI决策,慢得惊人。
我们理一下它的工作流程:
- 程序抓取最新的市场数据。
- 程序把这些数据打包成一个复杂的文本提示(Prompt)。
- 通过网络,把这个提示发送给大模型公司的API服务器。
- API服务器可能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你的请求需要排队等待处理。
- 大模型进行推理计算,生成一段决策文本,比如“建议在XX价格买入”。
- 程序接收到这段文本,解析它,把它转换成具体的交易指令。
- 执行交易指令。
整个过程,顺利的话几十秒,网络一卡或者API一堵,几分钟都有可能。
几分钟在虚拟货币合约市场是什么概念?行情可能已经走完一轮了。你拿着AI几分钟前给出的决策,去交易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这本质上就是在看后视镜开车。
那些真正的高频量化交易,拼的是微秒。他们的服务器就托管在交易所机房里,追求的是极限的低延迟。而我们这种AI交易,跟他们比起来,简直就是用算盘和超算比赛。亏掉的20美金,很大概率就是在这延迟里,被市场来回的 (小额亏损) 和交易成本磨掉的。
那么,这东西是不是就一无是处了?
也不是。在亏掉20美金后,我反而更清楚它该用在什么地方,NOFX更适合炒股。我甚至fork了代码,在给它做一些贡献,比如添加新的交易所接口。
我的结论是:不要让AI做决策者,让它做执行者。
决策,也就是判断现在是该用A策略还是B策略,这需要经验、直觉,甚至是对市场情绪的感知。这是人擅长的领域。一个有经验的交易员,能感觉到“风险来了”或者“机会来了”。AI感觉不到。
但执行,人是极其糟糕的。
- 我们该止损时会犹豫,总想着“再等等,说不定就涨回来了”。
- 我们该止盈时会贪婪,想着“还能再涨点,卖早了太亏”。
- 我们会在深夜因为疲惫而错过交易信号,或者在情绪激动时做出冲动交易。
这些是人性的弱点,但AI没有这些问题。
- 它没有情绪。止损点就是它的纪律,到了就执行,绝不迟疑。
- 它不知疲倦。可以24小时监控市场,完美执行你预设的任何复杂逻辑。
- 它没有贪婪和恐惧。一切行动只基于规则。
所以,正确的用法是,在你头脑清醒的时候,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自洽的交易策略。然后,把这套策略交给AI,让它变成你最忠诚、最不知疲倦的操盘手。你负责思考和判断,它负责操作和值守。人与机器,各司其职。
我还在继续研究NOFX这个项目,但我的目标已经变了。我不再指望它能发现什么我不知道的财富密码。我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完美的个人交易纪律的执行工具。
致敬NOFX这样的项目。它的价值不在于它当前能带来多少收益,而在于它足够前沿,让我们这些实践者能够通过它,更早地看清AI能力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它像一个探路者,虽然走得跌跌撞撞,甚至会倒退几步,但它踩出的每一个脚印,都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至于什么时候AI能真正独立完成交易?
也许等它学会看着亏损的账单,能打出一行“F**k”的时候吧, 而不是冷冰冰地输出“交易已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