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up of coffee
A heart set free

GEO:当AI替你思考,我们是不是在用垃圾喂养上帝?

#SEO学院

我刚拿到驾照那会儿,对导航这东西嗤之以鼻。觉得一个大男人,开车出门还得让个女声指指点点,忒没面子。有一次去邻省参加个小比赛,开到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手机信号都没了。我摇下车窗,问路边一个抽着旱烟的大爷:“大爷,去赛车场怎么走?”

file

大爷嘬了口烟,慢悠悠地吐出来,指了三个方向,给我讲了三种走法,每种都附赠了一段关于他年轻时开拖拉机走那条路结果陷进泥里的英雄事迹。我听得云里糊涂,道了声谢,随便挑了条路,结果多绕了四十公里。

现在不一样了。我直接对车机喊一声,它不仅告诉我唯一的最佳路线,还会说:“前方两公里处有事故,已为您重新规划。”它不会给我选择,也不会讲故事。它直接给了我一个“总结”,一个它认为我最需要的“答案”。

这感觉,就特别像今天我们说的GEO(生成式引擎优化)。一个看似完美,却让人心里有点发毛的玩意儿。

第一章:从“给你一张地图”到“直接带你到门口”

我一直觉得,互联网这二十年,干的事儿其实就两件:让你自己找,和不让你找

最早的时候,互联网是个巨大的图书馆,杂乱无章。后来雅虎这帮人跑出来说,我给你们搞个目录,分好类,你们按着目录找。再后来,谷歌说,目录太慢了,你告诉我你要啥,我给你一堆可能相关的书,你自己翻。这就是SEO(搜索引擎优化)的黄金时代。

SEO像什么呢?就像我当年遇到的那个大爷。你问他路,他给你一堆选择,还夹杂着很多个人历史和无关信息。

你在谷歌搜索框里输入“上海最好吃的五家生煎”,它会“哗啦”一下甩给你一千万个结果。排名第一的可能是个美食博主的探店长文,第二的是某点评网站的榜单,第三的可能是个教你怎么自己做生煎的菜谱。

搜索结果列表,就是那张密密麻麻的地图。它把所有可能性都摊在你面前,然后说:“哥们儿,你自己挑吧。”

你得自己点进去,自己读,自己判断,自己被广告晃瞎眼,最后自己总结出那五家生煎到底在哪儿。这个过程,我们美其名曰“冲浪”🏄‍♂️。

而我们这些做网站的,搞SEO,就是为了让自己的那篇文章、那个榜单,能排到最前面。我们研究关键词密度、外链、网站结构,就像开饭馆的总琢磨着怎么把招牌做得最大,挂在街口最显眼的位置,让路过的人一眼就能瞅见。我们的目标受众,是那个正在寻找地图的人

但现在,风向变了。

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式引擎优化)这小子登场了。它不一样,它不想给你地图,它想直接当你的司机。

你现在对着手机里的AI助手说:“上海最好吃的五家生煎是哪几家?”

它不会给你一堆链接。它可能会直接回答:

“根据最新评价和美食家推荐,上海最受欢迎的五家生煎包括:小杨生煎、大壶春、舒蔡记、阿三生煎和东泰祥。其中,小杨生煎的特点是皮薄汤多,大壶春则以无汤的传统工艺著称……”

你看,它直接把活儿干完了。它替你读了那一千万个网页,替你总结了,甚至还替你做了点对比分析。它成了那个直接告诉你“前方路口左转”的导航。

那么问题来了,AI总结的这些信息,是从哪儿来的?

天上掉下来的吗?当然不是。它还是去“看”了那些网页。但它不再是把网页原封不动地递给你,而是消化、吸收,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SEOGEO的核心区别,就在这儿:

特性 SEO (搜索引擎优化) GEO (生成-式引擎优化)
目标 让你的网页在搜索结果列表中排名靠前。 让你的内容被AI选中、理解、并直接引用到它的回答里。
角色定位 网站是一个目的地 网站是一个信源 (Source of Truth)
核心逻辑 排名逻辑:迎合排名算法,争夺曝光。 引用逻辑:迎合AI的理解和检索,争夺定义权。
用户行为 用户获得一堆链接,自己点击、阅读、判断 用户直接从AI那里获得整合好的答案
好比 在图书馆里抢一个最显眼的书架位置。 成为那个最常被学霸在论文里引用的教授。

所以,如果说SEO是在争夺“曝光权”,那么GEO就是在争夺“话语权”和“定义权”。AI替用户思考,那你就得成为AI思考时,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那个名字。而这,恰恰是危险的开始。

第二章:当“抄作业”成为终极目标,垃圾就开始喂养上帝

很多人对GEO有个天真的误解,觉得“是不是我只要让AI爬我的网站,它就能记住我了?”

这想法,对,但也不全对。这就像你以为,你把一本写满自己光辉事迹的传记塞给一个历史学家,他写书的时候就会把你塑造成英雄。

大型AI模型的训练,是在一个“过去时”完成的。它们诞生之前,确实囫囵吞枣地“阅读”了半个互联网。你现在做什么,都改变不了它已经成型的“底层记忆”。

GEO真正优化的,是“现在时”

现在的AI聊天机器人,工作流程更像一个特别聪明的“现学现卖”的学生。它的工作模式叫RAG(检索增强生成),说人话就是:

  1. 接到问题:“XXX公司最近发了什么新车?”
  2. 发现自己不知道
  3. 立刻上网搜索
  4. 快速阅读和理解排名靠前的网页
  5. 总结并回答

GEO的战场,就在第3步和第4步。你的任务,就是在它每次“开卷考试”伸头出来抄答案的时候,把一本字迹最工整、答案最标准、重点最高亮的作业本,递到它眼前。

一场通往废墟的竞赛

听起来是不是很完美?很高效?但这里有个致命的问题,一个让我越想越觉得后背发凉的问题:

当所有人都开始为了让AI“好抄”而写作时,互联网上还会剩下什么?

当最终目标不再是写出一篇能打动人心、启发思考、充满趣味和个性的文章,而是变成生产一份最符合机器读取逻辑的“数据包”时,内容本身就开始从内部腐烂了。这会催生一种全新的,更高级的互联网垃圾:

  • 结构完美的废话:文章会被<h1><h2>、列表和表格切割得支离破碎,逻辑清晰,但毫无灵魂。
  • 思想的罐头化:为了让AI精准抓取,所有观点都会被简化成干巴巴的要点。世界将被压缩成一个个可以无限复制的“标准答案”。
  • AI写给AI看:内容创作者会发现,用AI来生成这种“GEO友好型”的文章效率最高。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可怕的闭环:人类设定目标 -> AI生成内容 -> 搜索引擎AI读取并总结 -> 再反馈给人类。这是一个自我循环、自我证明的垃圾制造机。

而在中国互联网这个环境里,这场竞赛只会更加疯狂和畸形。当一些公司和企业发现这条捷径后,它们不会满足于只写一篇“完美的作业”,它们会选择一种更简单粗暴,也更符合它们思维惯性的方式——堆量

“堆量”,这个词听着就带着一股工业废气味儿。它的逻辑不是“我的答案比你好”,而是“我的声音比你大”。

它们会用程序和AI模型,针对同一个主题,生成几百、几千、甚至几万篇结构相似、措辞略有不同的文章,像下饺子一样扔到互联网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完美的“GEO优化范本”,都像一个标准答案的克隆体。

这是一种信息领域的“饱和式攻击”。它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绝对的数量优势,去污染AI的检索池。 当AI想找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放眼望去,成千上万个信源都在用同一种腔调说同一件事,而且都指向同一个品牌。久而久之,AI还能有什么选择?它只能认为,这个被重复了一万次的声音,就是“事实”。

SEO时代的“内容农场”跟这比起来,简直是小作坊的手工劳动。那时的垃圾,你至少还分得清。现在,企业用AI武装起来搞“GEO堆量”,生产出的是看起来像模像样,结构工整,甚至文法通顺的“精品垃圾”

最终,整个互联网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光鲜亮丽的停车场。每一辆车都停得整整齐齐,标记清晰,但里面空无一人,也开往不了任何地方。🚗 我们不再是给人类提供信息,我们是在给未来的数字上帝,系统性地、工业化地喂食精心包装过的垃圾。

第三章:一场无法量化的战争,你怎么知道自己赢了?

在这种环境下,讨论GEO的效果就变得更诡异了。我们怎么判断自己的“垃圾”比别人的“垃圾”喂得更成功?

SEO,效果是赤裸裸的。排名、流量、点击率,数据明明白白。但GEO不一样。AI的回答过程是个“黑箱”。它在背后偷偷看了谁的网站,你很难知道得一清二楚。这就像你想知道班花是不是在背后夸你帅,没法直接问,只能靠观察。

这场战争,打得静悄悄,但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在这场荒诞的比赛中“赢了”。

维度一:直接引用——这是黄金标准 🏆

这是最直接的证据。当AI的回答里,明确提到了你的品牌名、网站名,甚至直接给出了你网站的链接作为“来源”,那恭喜你,你的“投喂”成功了。

  • 怎么衡量?
    1. 品牌归因率:准备10-20个和你的业务高度相关的问题,反复去不同的AI平台提问。记录你的品牌或网站被作为信源提及的次数。
    2. 特定事实测试:如果你的网站上有一个独家数据,你就去问AI,看它的回答是不是你的原话。

维度二:语义一致性——看AI懂你几分 🤔

这个维度衡量的是AI是否真正“理解”了你的内容核心,哪怕它是在一堆垃圾里理解的。

  • 怎么衡量?
    1. 同义词测试:换着法子问同一个问题。看它给出的答案是否始终围绕着你设定的核心信息。
    2. 歧义消除测试:如果你的品牌名叫“苹果”,你去问AI“苹果公司最新产品是什么?”,它如果回答的是iPhone而不是富士苹果,那它就准确地识别了你这个“实体”。

维度三:间接流量和品牌声量——水面下的冰山 🧊

虽然GEO的目标不是直接带来点击,但它会带来奇妙的“副作用”。

  • 怎么衡量?
    1. 品牌搜索量上升:当你的品牌频繁被AI“提及”和“推荐”,用户会产生好奇心,主动去搜索你的品牌名。
    2. 核心页面流量变化:重点监控你为GEO优化的那几个核心页面的流量。总有用户看完AI的总结后,会想看“原文”的。

下面这张表,可以帮你更清晰地梳理这个有点模糊的评估过程:

评估维度 核心指标 如何操作 成功迹象
直接引用 品牌归因率、事实准确率 建立问题库,在多个AI平台定期抽样测试,记录结果。 AI回答中频繁出现你的品牌名、网站链接,或准确复述你的核心数据。
语义一致 问答匹配度、实体识别 使用同义词、反义词、长尾问题进行压力测试。 无论怎么问,AI的答案都和你内容的核心思想高度一致。
间接影响 品牌搜索量、引荐流量 监控Google Analytics、百度统计等工具中的数据变化。 品牌词搜索量稳步提升,核心优化页面的直接访问或引荐流量增加。
基础建设 爬虫抓取频率、结构化数据 查看Google Search Console中的报告。 AI相关爬虫的抓取频率变高,Schema标记无错误。

说到底,判断GEO的效果,不像查考试分数那么简单直接。它更像谈恋爱,你没法把对方的好感度量化成一个数字,但你能从对方的眼神、语气和行为中,感觉到你们的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直觉的游戏。以前我们是写文章给人看的,也许顺便让机器也能看懂。现在,我们得先写给机器看懂,然后人才有机会看到AI转述的那个“完美答案”。世界变了,牌桌上的规矩,也得跟着变了。

只是有时候我会想,当那个无所不知的AI最终成型时,它的智慧,会不会只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互联网垃圾的、一次宏大而空洞的回响。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神网 - 币圈投资与科技生活博客 » GEO:当AI替你思考,我们是不是在用垃圾喂养上帝?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