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up of coffee
A heart set free

教AI说人话:一个自媒体人如何用2000字提示词,让AI写出不被识破的爆款文章

#提示词

前两天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问我,你那个AI写的文章,怎么看起来不像AI写的?我说,因为我专门教它怎么"装人"。他愣了一下,说,这也能教?我说,当然能,而且这事儿比你想的复杂多了。后来他非要我把这套方法讲清楚。行,那我就说说,这个提示词是怎么一点点折腾出来的。

第一个问题:AI写的东西为什么一眼就被看穿

2024年下半年的时候,我开始用AI写自媒体文章。

一开始挺兴奋。输入几句话,几秒钟就出来一篇文章。效率高得吓人。

但很快我就发现了问题。

AI写的东西,太像AI了

什么叫太像AI?就是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不是人写的。

具体表现在哪儿?

首先是句式太工整。每个段落都是"首先…其次…最后…"。每句话都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读起来像教科书,或者说像论文。

其次是废话特别多。"值得注意的是"、"不难发现"、"显而易见"、"毋庸置疑"。这些词在日常说话时,没人会用。但AI特别爱用。

再就是喜欢总结。写完三段,来个"综上所述"。写完五段,再来个"总而言之"。好像不总结一下,这文章就不完整似的。

最要命的是没有人味儿

什么叫没有人味儿?就是读起来特别客观、特别正确、特别面面俱到。但你就是感觉不到写这篇文章的人是谁,他在想什么,他对这事儿是什么态度。

我拿AI写的文章给几个朋友看。他们看了两段就说,这AI写的吧?

我说你怎么知道。

他们说,一看就知道,因为读起来太累了

这话点醒了我。

人写的文章,读起来是有呼吸感的。有停顿,有转折,有情绪。像在跟你说话。

AI写的文章,读起来是窒息的。一个劲儿往前推,逻辑严密,滴水不漏,但就是喘不过气来。

所以我意识到,如果想让AI写的文章不被识破,核心不是让它写得多好,而是让它写得像人

第二个问题:怎么教AI说人话

教AI说人话,这事听起来很玄。但其实有方法。

我的思路是这样的:先找出AI最爱用的那些词和句式,然后禁掉它们

第一步:建立禁用词表

我把AI写的几十篇文章拿出来,逐字逐句看。看哪些词出现频率特别高,而且一看就知道是AI写的。

最后整理出一个清单:

学术腔禁用词:赋能、沉淀、闭环、抓手、底层逻辑、打法、迭代、链路、感知、心智、降维打击、生态、布局

这些词都是大厂黑话。在商业PPT里用可以,在给普通读者看的文章里用,就是装。

过渡词禁用词:值得注意的是、不难发现、事实上、实际上、显而易见、毋庸置疑、无可否认

这些词在书面语里很常见。但在口语里,没人这么说话。

总结词禁用词: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由此可见、不难看出

这些词一出现,读者就知道你要开始总结了。但人在聊天时,很少这么总结。

我在提示词里明确告诉AI:遇到这些词,立刻换成大白话

比如"赋能"换成"帮助","沉淀"换成"积累","底层逻辑"换成"根本原因"。

第二步:限制句式

AI特别爱用"总分总"结构。

"首先,A。其次,B。最后,C。综上所述,结论是D。"

这种结构没问题。但读多了就腻。

所以我在提示词里规定:禁止使用"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这种并列结构

那用什么?

自然的衔接词

"先说一个事"、"再说另一个"、"你看"、"更搞笑的是"、"问题在哪儿呢"。

这些词听起来像在聊天。读者不会觉得你在灌输观点,而是觉得你在跟他说话。

第三步:强制短句

AI写的句子普遍偏长。

为什么?因为它要把逻辑讲清楚。一个句子里包含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还有各种从句。

但人说话不是这样的。

人说话是一截一截的。说完一截,停一下,再说下一截。

所以我规定:一个句子不超过20个字

超过20字,就断成两句。

举个例子:

❌ AI写法:"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更影响了行业发展。"(31字)

✅ 人话写法:"这事儿吧,消费者被坑了。市场也乱了。行业?更别提了。"(3句,每句不超过10字)

你看,断成短句之后,是不是更有说话感?

第四步:加入个人视角

AI写文章最大的问题,是太客观

"许多人认为…"、"有观点指出…"、"研究表明…"。

这些表达方式,让文章显得很权威,但也显得很遥远。读者会觉得,这是在陈述事实,不是在跟我说话。

所以我要求AI必须加入个人视角

"我一朋友跟我说…"、"你肯定见过…"、"前两天看到个事…"、"我就纳闷了…"。

这些表达方式,让读者觉得,写文章的人是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个机器。

第五步:制造"不完美"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AI写的文章太完美了。逻辑完美,结构完美,用词完美。

但人写的文章,其实是有瑕疵的。

有时候会突然换个话题。有时候会说一半停下来。有时候会故意用错语法。

这些"不完美",反而让文章更真实。

所以我在提示词里加了一条:故意打破工整结构

比如:

❌ 工整写法:"这种行为令人不齿,该现象值得警惕。"

✅ 不完美写法:"这操作,挺恶心的。你品品这逻辑。"

你看,"你品品这逻辑"这句话,语法上不太对。但口语里就是这么说的。

这种"不完美",反而让文章更有人味儿。

AI典型特征 人话替代方案
首先其次最后 先说个事/再说另一个/你看
值得注意的是 你看/关键是/问题是
综上所述 反正/说白了/就这样
不难发现 明摆着/你看
该现象值得警惕 你品品/挺魔幻的

第三个问题:爆款标题不是靠灵感,是靠公式

写完正文,我发现还有个大问题:标题不行

AI写的标题太平了。

"关于XX的思考"、"浅谈XX现象"、"XX给我们的启示"。

这种标题,用户看了不想点。

为什么?因为没有吸引力。

我研究了几十个10万+阅读的标题,发现它们都有共同特征:

特征一:必须有冲突感

什么叫冲突感?就是标题里要有对立面。

"用户被摇一摇弹窗广告折磨,凭什么要自己买单?"——用户vs大厂。

"张雪峰说没去演唱会,结果有网友拍到了他"——说法vs事实。

"王自如称华为不如iPhone,网友:这也能搞对立?"——专家观点vs网友质疑。

冲突制造争议。争议就是流量。

特征二:必须有具体细节

抽象的东西用户不爱看。具体的细节用户才爱看。

"手机费很贵" vs "手机这3个设置不关,每月多扣200块"。

哪个标题更吸引人?当然是后者。

因为后者有具体数字:3个设置,200块。

用户看到具体数字,会觉得"这事是真的,不是瞎说"。

特征三:必须有情绪词

标题要能触发情绪。

愤怒型情绪词:凭什么、被坑、被骗、折磨、暴力。

好奇型情绪词:内幕、爆料、真相、原来、说漏嘴。

焦虑型情绪词:失业、房贷、35岁、淘汰、断供。

共鸣型情绪词:终于明白、难怪、才知道、吵翻了。

这些词就是钩子。钩住用户的情绪,让他忍不住点进来。

把这些特征固化成公式

我把这些规律总结成6个公式,写进提示词里:

  1. 身份+痛点+具体细节

    35岁程序员被裁:拿N+1赔偿,却发现社保断缴3个月,60万房贷断供在即

  2. 行业爆料+冲击性细节

    卖了8年珠宝的柜姐爆料:标价18999的钻戒成本只要2000,这些话术专坑不懂行的

  3. 社会新闻+网友站队

    女子因手机没电错过面试被拒,HR:这是你的问题,网友吵翻了

  4. 反常识+具体案例

    为什么日本人从不用手机壳?在东京待了3年才明白,原来我们被国内厂商"教育"了

  5. 名人/企业+争议+质疑

    王自如称华为Mate70不如iPhone,网友:这也能搞对立?

  6. 现象+背后真相

    为什么外卖越来越贵?美团骑手曝内幕:平台抽成从18%涨到26%,商家只能涨价

有了这6个公式,AI就不用自己瞎编标题了。它只需要识别文章的核心冲突点,提取具体细节,套进公式里,就能生成爆款标题。

但还有个问题:不是每次生成的标题都好用

所以我又加了一条:每次生成10个备选标题

让用户自己选。

这样就算AI生成的标题不够理想,用户也能从10个里挑出一个还不错的。

关键洞察:爆款标题不是靠灵感,是靠公式。把规律固化成公式,AI就能批量生产爆款标题。

第四个问题:怎么保证AI不偷懒

写提示词最大的坑,是AI会偷懒

你给它10个素材点,它只写5个。剩下5个?它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但这不行。

自媒体文章的价值,很多时候就在细节里。你漏掉一个细节,读者就会觉得"这文章不够扎实"。

所以我必须想办法,强制AI把所有素材都写出来

办法一:写作前清点素材

我在提示词里加了一个"写作前必做三步"。

第一步就是:数清素材有几个要点

这看起来很傻。但很有用。

因为AI在开始写之前,必须先看一遍素材,数一数有几个点。这个过程,相当于强制它把素材记在"心里"。

办法二:字数规划

我规定:

  • 1-3个要点 → 写800-1200字
  • 4-6个要点 → 写1200-1800字
  • 7个以上 → 写1800-2500字

每个要点至少150-200字。

这样,AI就不能随便糊弄。

如果素材有6个要点,文章只写了800字,那肯定是偷懒了。

办法三:素材完整性检查

我在提示词的最后,加了一个检查清单。

第一项就是:用户给的每个要点都写了吗?

这是强制AI在写完之后,回头检查一遍。

有没有哪个素材点漏掉了?有没有哪个细节没写?

如果发现漏了,就补上。

办法四:禁止合并信息点

AI有个坏习惯:喜欢合并信息

你给它3个独立的例子,它会说"这三个例子说明了同一个问题",然后用一段话概括。

这不行。

因为每个例子都有独立的价值。你合并了,就少了细节。

所以我规定:禁止"挑重点写"或"合并同类项"

用户给几个素材点,文章就必须写几个独立的段落。

一个都不能少。

这样,就算AI想偷懒,也没办法。

[插图建议:建议插入一张checklist的截图或示意图,上面列着"素材清点、字数规划、完整性检查、禁止合并"等检查项,每项前面都打勾,体现流程化管理]

第五个问题:为什么要让AI生成10个标题而不是1个

这是后来加的功能。

一开始,我让AI直接生成一个标题,写在文章开头。

但我发现,这个标题经常不好用

有时候太平淡,有时候太夸张,有时候角度不对。

改一次,又觉得不如重新生成。

后来我想,既然标题有公式,为什么不让AI一次生成多个,让我自己选?

所以我改了提示词。

让AI在文章写完之后,生成10个备选标题。

这10个标题,要求:

  • 覆盖不同公式:至少用到4种以上的标题公式
  • 不同角度切入:有的强调冲突,有的强调细节,有的强调情绪
  • 长短搭配:3-4个35-45字,4-5个46-60字,2-3个61-70字
  • 情绪多样:愤怒型、好奇型、焦虑型、讽刺型都要有

这样,我就能从10个里挑出最合适的那个。

而且这10个标题,还有个额外的好处:可以用来做A/B测试

在不同平台发布时,用不同的标题。看哪个点击率更高。

这样就能找到最有效的标题策略。

有人可能会问:生成10个标题,AI会不会随便应付?

不会。

因为我在提示词里规定了:每个标题都必须35-70字,都必须包含冲突感、具体性、情绪词中的至少两个元素

而且我要求:10个标题不能雷同,必须从不同角度切入

这样,AI就不能用同一个公式套10遍,而是必须认真思考每个标题的差异点。

实际效果怎么样?

我测试了几次,发现10个标题里,至少有3-4个是可用的,至少有1-2个是很好的

这个成功率,对我来说已经够了。

实用技巧:与其让AI生成一个"最好"的标题,不如让它生成10个"各有特点"的标题。选择权在你,而不是在AI。

这套提示词到底有什么用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你花了这么大力气,到底图什么?

图的就是让AI写的文章,能过人的眼睛

现在平台都在打击AI生成内容。

你用AI写文章,被识别出来,轻则限流,重则封号。

但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像人写的,平台识别不出来,那就没问题。

读者看了,也不会觉得"这AI写的吧"。他们会觉得,"这文章写得不错,有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这套提示词的价值。

当然,它不是完美的。

有时候AI还是会露馅。比如突然冒出一句"值得深思"。比如段落之间的衔接还是有点生硬。

但大部分时候,它已经足够好用了。

至少,它让我的自媒体写作效率提高了5倍。

以前写一篇2000字的文章,要花2-3小时。

现在?准备好素材,输入提示词,10分钟就能生成一篇文章。

然后我再花20-30分钟修改一下,调整一下语气,补充一些细节。

一篇文章就完成了。

而且质量?至少7成的人看不出是AI写的。

这就够了。

写在最后的几句话

这个提示词,我改了三个月。

版本从1.0改到2.8。

每次改,都是因为发现了新的问题。

AI又暴露了一个AI味儿的特征。

或者某个标题公式不够好用。

或者某个素材点被AI偷懒省略了。

我就回去改提示词,加新的规则,堵新的漏洞。

现在这个版本,还不是最终版。

但已经够用了。

分享出来,是希望做自媒体的朋友,能少走点弯路。

AI是工具,但工具要好用,得先教会它规矩

这个提示词,就是一套规矩。

至于你要不要用,怎么用,那是你的事。

反正我把方法说清楚了。

信不信,随你 🤷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神网 - 币圈投资与科技生活博客 » 教AI说人话:一个自媒体人如何用2000字提示词,让AI写出不被识破的爆款文章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